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研讨会

第六届大会文集

网站首页 > 研讨会 > 第六届研讨会
最有力的竞争,是学会感恩
来源:李琳 日期:2019-05-04 浏览量:5296


01熟悉而陌生的“感恩”

众所周知,人类情感心理学方面的学术文献数量庞大,而且与日俱增。令人吃惊的是,有关感恩研究的资料却相当匮乏,即使是在人类情感手册和百科全书中,感恩也几乎未以独立的姿态出现过。忽视对感恩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把感恩纳入他著名的人类美德列表中。有关感恩的心理学实验则更是荒芜苍凉,就连日常说句“谢谢”,也只被视为礼节性、礼貌性的套路和仪式,更有甚者,认为对如何表达“谢谢”进行探讨,是既古怪而又过时的。

理论上讲,我们似乎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心怀感恩,但事实上,在学术研究领域和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深思、反省感恩所蕴含的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感恩与人类所倡导的“雄心壮志”之类的与生俱来的主动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资本积累和技术开发,无休止地刺激着人类向外拓展的野心和欲望,“先乱而后能进,无物可保其优”的处世哲学大行其道。感恩于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自然沦为奢谈,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也被认为既奇怪又危险。人们日复一日地被努力进取、敢于创新所主导,感恩偶尔登上大雅之堂,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安慰剂角色”而已,只是“输家的自我安慰剂角色”罢了。

另一方面,纵使感恩提醒我们要对当下所拥有的美好报以肯定和欣赏,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不悦,内心有股潜在的逆反心理,憋足了劲儿似的要找出一些理由来与感恩对抗。正如当代情感专家罗伯特·所罗门所认为的那样:“感恩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感。”

感恩虽然对我们行进的旅程进行了反观和整理,但也往往促使我们反思作为主体角色的局限性。因为,感恩表达的境遇通常是:我们所需求的并不在自我的掌控之下,故而感恩使人认识到自我命运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掌控。如果感受不到自我的独立存在感,进一步深入认识到没有人是可以完全独立的,我们必须接受他人的恩惠和依赖他人的帮助,那么在暴露了人类脆弱情感的同时,还要表达出真诚的感恩,真诚中就难免会产生不自在和难为情。 


02别让人生,只剩下竞争

人类关于“感恩”的思考源远流长,《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又常愍济诸苦众生。菩萨由此广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中国也有谚语道:“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印度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法国雨果也说:“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关于“感恩”的名句比比皆是,但为何人类越来越不知“感恩”?

竞争机制拉动整个世界无休止地向外扩张,但凡参与者都会致力于追求有吸引力的目标,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竞争往往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考试、升学、求职、评比、竞赛等;许多社会现象实质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无不例外。

竞争作为一种社会性刺激,对个体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个体的需要多种多样,处于竞争条件下,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争取成功的信念也更加坚强。个体将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与创造力,力争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全身各器官和组织都被动员起来,应对突然面对的紧急情况。

由于个体一心想战胜对方,经常将自己与对手进行比较,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竞争对手的优点、友好的表示等视而不见,不想做出公正的评价,甚至采取妒忌、贬低和仇视的态度,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频繁地进行竞争,容易产生紧张、忧虑、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从长远的发展看,这样的急功近利终将会因小失大。

目前的现状已经触目惊心,竞争机制伴生下的心理焦虑和恐惧,让众多个体不敢享受当下,似乎驻足赏花、看云淡风轻,人生就会松散、自甘堕落,会磨损了我们面对更大挑战的意志。同时,攀比倾向更是怪异而不幸:它未必在经意间构建,但是在不经意中较着劲儿,由于未经过认真地审查和反省,所以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攀比到底对我们所拥有的成就和优势构成了哪些威胁。

“感恩”是大智慧的处世哲学,雄心抱负与懂得感恩统一而辩证,人格才会完整。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是倡导感恩知足的权威先驱,虽然他已经深谙权势功名之道,但仍然提倡对旭日暖阳、美味果蔬、一丝凉意、夏日迟暮等日常生活的美好事物心怀感恩。倡导感恩,意在指导我们驻足欣赏花之娇美,看云卷云舒,使人生内在自满而外在松散;虽然在现实中砥砺,但认真省察所经历和品尝的苦楚和黑暗,正如:“弱水三千,”却“只取一瓢饮”。

正是这些貌似平凡的人生况味,才渗透着生命的真谛,让人生不虚此行。如果想要善待自我,做自我的知心人,就必须把感恩情怀植根于心间。 


03和平之路,始于感恩

1. 感恩的人更幸福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感恩能让人考虑得更广泛,更具有创造力,思维的开拓又会让人产生一种个人智能成就和自我效能感。这些情感能培养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促使人尝试去帮助别人,而非简单地互换互惠或一报还一报。毫无疑问,心存感恩的人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耶鲁大学校长亚当·斯密清晰而又合乎逻辑地说:“正是激情与情感将社会交织在一起,感情(感激之情)使得社会更美好、更仁慈、更安全。”

事实上,擅于表达感激的人,更能积极回应外界信息。他们可以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和角色,归入自己的内心感受,从多角度、多方面感悟人生,让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巨大压力。

2. 感恩的能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虽然人类在研究感恩方面一直匮乏,但也有很多哲学家,例如西塞罗、霍布斯、康德等,他们都明确认识到,感恩能力不仅仅是社会礼貌,而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人类观察到在动物界,如在黑猩猩之间,分享到食物的黑猩猩,会主动把分享给它食物的黑猩猩搂在怀里;相互之间会给彼此梳理毛发,梳理毛发的大猩猩会分享到对方的食物……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暗示也是一种感恩,感恩可以增强人的社会关系,互动感可以使人增强社会归属感,可以增强做好公民的责任感,使人对善意更为忠诚。

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个人倾向,是社会竞争和攀比,在人的心中,更多的是与他者进行比较和竞争的潜在倾向,心猿不拘,资本积累和技术开发更大肆激发了人类不休止的竞争野心和欲望,“先乱而能后进,无物可得其优”的处世待物哲学大行其道。美好的生活期望似乎永远与我们遥不可及,除非我们能培养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帮助并由衷地表达感激。

事实证明,懂得感恩,蒙尘的心灵才能有机会得以洗涤,内心积怨才能得以消解;心怀感恩的人,才能更好应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才能勇敢、豁达地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境、无奈和失败。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发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也会给他人和自己增添欢乐和喜悦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一直感谢他们的人。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哲学家贾斯汀·汀布莱克曾说:“凡事皆有因果。”不懂感恩,就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不懂感恩,社会的一切公平、正义终将化为乌有,整个社会也将走向衰败和毁灭。

3. 和平之路须用感恩来导航  

和平更广泛的意义通常是指与竞争、敌视、暴力、对抗、战争等相对立的状态,但和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得每一个人的内心安静、祥和。

感恩是人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如果不懂感恩,在人的外表下必定掩藏着一颗麻木而冷酷的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会为自己没有的事物而斤斤计较,也不会一味索取、私欲膨胀。感恩生活给予的一切,这样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滋生健康的心态。只有感恩的心,才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认同和链接,正如对太阳的感恩,是对温暖的感悟;对草原的感恩;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是对“能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钦佩。

二十世纪初期,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曾说:“感恩带来幸福,给予越多,得到的越多。”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当今社会需要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各种文化当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我们要使人保持乐观,并且有共同的目标感,故而对每个人的贡献表达肯定和感恩,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团结。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和平之路——须从倡导感恩开始》,内容略有删改。


上一篇:冲突,往往是因为“我”的角度——… 下一篇:你若放下,便是和平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