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悲智双运、不舍有情
来源:释圆忍 日期:2018-07-10 浏览量:6829


       现观是佛菩萨的境界,那么佛菩萨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是证悟般若空性的境界。可那又是什么境界呢? 

       《现观庄严论》云:“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智慧:以完全证悟无我的智慧不住轮回;大悲:以大悲不住涅槃,证悟智慧空性大悲藏,了知一切法与法性——平等性大胜义无二无别的基实相,为此承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 

       所以想获得如是果,要相应这样果的境界去修。有如是因才产生如是果,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自然规律。智慧与大悲如鸟的双翼一般。鸟有一双翅膀才能到达目的地。同样从发心求佛果,以途径(道智:菩萨的智慧)去修行,最后得佛果,都是不离智慧方便。 

       比如我们想要去拉萨,但去拉萨想干什么呢?为了拜佛、朝圣才想去。有了目标,中间准备资财,通过坐车等途径,最终到达拉萨,而到了拉萨是为什么呢?我们到拉萨会去拜佛、朝圣。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开始为度化众生而求佛果。中间修行,积资粮;最终成就佛果、获得法身,法身的利益众生事业尽轮回未空之间永不间断。这是法性力。 

       纵然学佛法之人的愿望各不相同,有的求今世安乐,有的求来世善趣人天福报,还有的希求解脱,而究竟解脱是成就佛果。所以,首先要发心,菩提心即具足利他的大悲心,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从轮回的苦海当中获得解脱,这是第一个条件。但是,渡天下所有众生光有一个利他的大悲心是不足够的,同时也要以智慧缘佛果。 

       具备上求佛果和下化众生这两个条件,才称得上是菩提心。成佛也是利益众生的方便方法。如果为自己求佛果,堕入自私自利,那就不符合菩提心的本体,没有菩提心就无法成佛。《入中论》中也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意思是说,声闻和缘觉由佛而生,佛由菩萨生,而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也即这三种因缘聚合时才能出生佛子。《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由此可知,没有菩提心,也不会有佛。又如《入中论自释》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有一个宗教崇拜月亮,但他们不顶礼十五的圆月,只顶礼初月。同样的,佛陀也不让众生向他顶礼,而是向发了菩提心的菩萨顶礼。 

       一、修行不离智与悲

       学习佛法目的是获得法身果位,方法要先发菩提心,然后修行,进行修行一定需要一种教授。我们不可能自己修,须要依从圣者的教言,从资粮道修起,一直到佛地之间。教授的本体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修行的教授主要是不能离开显现和空性,也就是说不能离开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本体。任何一个修行,不能离开胜义谛空性的道理和世俗谛显现如幻如梦的道理。这两者还要有智慧空性和方便大悲心来进行摄持。二谛双运没有修的话,修行绝对不能成功。如果重视空性,但是对显现世俗谛包括六度万行、积累福德资粮不重视,这样修行也不可能圆满。如果对方便,也就是世俗谛的磕头、念经、行持善法等福德资粮比较重视,但是并不很重视空性胜义谛的道理,这样也是二谛不能圆融的。所以修行的本体就是现空双运,既要修福德资粮、也要修智慧资粮,这两者是不可缺少的。论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一)铠甲修行 

       发心为利众生,以佛法进入修行。首先是铠甲修行。什么是铠甲修行?主要是从心里面安立。比如说要到战场上去,先要有勇猛的心。同样心里想:我一定要修行,修六波罗蜜多,并且圆满示现成佛、利益无量众生、依靠甚深智慧证悟一切无缘而行持般若,并且具有布施等六度广大方便,六度各个也都有布施等六种支分的类别,总共有三十六种。在心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誓愿。这就是披上盔甲的披甲修行。

        (二)趋入修行 

       第二个叫做趋入修行,趋入修行主要体现在加行上、行为上,光是心里面想一定要去战场不行的,亲自带着武器、铠甲直接入于战场。同样的道理,心里面发了六波罗蜜多的心之后,在实际行动当中要真正趋入修行。在修行的时候,要精通世间出世间法,不间断地闻思修,这叫做趋入修行。 

       趋入因的道:世间法及出世间法,1. 趋入共同世间道: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有世间当中的四禅和四无色界的境界等,因为这是趋入上道的基础;2. 要趋入出世间道的话,一定要修慈心、悲心、舍心、喜心四无量心,出世间的四无量心没有的话,那我们根本没办法建立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四无量心的方便必须趋入;3. 趋入入定的时候,远离一切戏论的这种无现等持。无现等持是指在入于智慧三摩定的时候,实际上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在这样的空性当中安住,一点有、无、是、非,白红蓝等都不存在,这个必须要趋入。如果没有趋入,则得不到一个出世间的非常甚深的境界。4. 趋入后得的时候,三轮清净,也叫有现等持。什么是有现等持呢?就是虽然没有能取所取,或者没有布施者、布施、布施的物品等,以此摄持,菩萨后得的境界面前,实际上如梦如幻,没有任何的本质显现,这叫做三轮清净,有现等持。5. 趋入果的道:趋入总体修行的三大所为,五眼六通等等,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为主的遍智智慧波罗蜜多。趋入修行也要修方便和智慧的法,也要入于智慧三摩定,在万法空性中安住;在后得以三轮体空来摄持布施等方便。 

       (三)资粮修行 

       就像刚才入战场的这个人,他不但心里面有发这种愿,而且实际行为当中入了战场。入了战场后,通过他的武器、装备、他的勇敢等等各种行为,真实与敌方交战,入了战场之后,你一定要运用你无畏的势力。同样的,我们修行有了披甲修行、有了趋入修行,以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来趋入真实的修行。真实地与烦恼作战、与修行的违品交锋,然后摧毁它。 

心怀大慈大悲去行六度。其中,布施让自己和他人得当下的快乐,也就是说布施资粮,先自己愿意布施,慷慨激昂,对可怜的众生布施财产或身体。进行布施的时候,对方一定会生起满足心、欢喜心,在这个时候,对方也好、自己也好,当下快乐。法布施:原来思想很贫穷,但得法之后,当下会很快乐,因为别人受益了,自己心里也很开心。 

       持戒资粮,自己安住于戒律,也劝别人修持清净戒律。这样持戒,让自他将来都能获得快乐。有戒律的人,心里很放松很快乐。哪怕是一个贪嗔痴很严重的人,一旦受完戒之后,相续中也会生起平静、清净的感觉。这就是持戒资粮的作用。 

       安忍、精进和禅定度,这三者是决定性的快乐,因为它是快乐的根本因,并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因。所以这三者是决定性的快乐,如修安忍,自己没有安忍的时候,心里非常痛苦,有了安忍的时候,你的安忍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别人用利刀来砍你的身体,也是不会有痛苦的;精进也是如此,别人看起来,精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对精进的人来讲,不会认为有困难。比如说发心、背诵、平时听课,作为一个懒惰人,这显然是一种压力,或者包袱、负担,但是对精进的人来讲,这是非常非常简单、快乐的事情,所以不会有任何痛苦;还有禅定,当你的心没有静下来的时候,散乱就会带来外在的各种痛苦。当你的心一旦静下来,这种享受,任何一种财物享受也是无法相比的。所以这三者应该是决定性的快乐。 

       最后一个智慧度,智慧资粮实际上就是通过智慧,断除自相续当中的障碍而获得解脱,这叫做永久性的快乐。比如,真正得到出世间道的人,就获得了永久性的快乐。《入中论》当中说:布施等前三种是福德资粮,精进既属于智慧资粮,也属于福德资粮;智慧度是智慧资粮。所以智慧和方便不能脱离。因此,我们在修任何资粮的时候,不管是福德资粮也好,智慧资粮也罢,都离不开六波罗蜜多。但行持六度万行要以众生为目标。为什么?因为没有众生,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行持六度也是因为缘众生才能行。如布施度要有众生才能行持。没有众生的话,我们向谁布施?布施度如何能圆满?持戒没有利他之心,按大乘来讲不是持戒清净,在不害众生基础上还要利益众生。安忍分三种:1. 耐怨害忍:思维嗔恨的过患而对他众的加害心不计较、不怀恨在心;2. 谛察法忍:对空性不生畏惧,对利他不生厌烦;3. 安受苦忍:为了众生获得究竟的无上安乐而不对暂时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厌烦。精进:披甲精进:怀着将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果而精进的勇猛心;利他精进:精进行持利他之事。以此说明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无法行持圆满。所以我们要感恩众生。

       接下来是地资粮和对治资粮。一、什么是地资粮?比如第一地菩萨等入定的能力在后得的过程当中,后得的断证智慧,这种智慧能断除一地的违品,一地等相应的染污法,这叫做地资粮。二、对治资粮又是什么呢?通过入定的修行,能断除这个地的微细障碍的种子。如入定于一地菩萨的境界,入定菩萨的入定智慧,一地菩萨的见惑,他的违品包括连同他的种子一起会断掉,这叫做对治资粮,这些全部归纳起来的话,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即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入定和后得境界,都是不离智慧和方便(大悲等)。 

       菩萨入定时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甚深空性;1. 在后得时行六度利众生,修福德回向等以三轮无所得来行。如回向:所回向的智慧就是证悟三轮无所得。2. 对所作的本体不加分别。3. 对于对境的有实法不加分别。能回向方便智慧:1. 方便的特点就是为一切众生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2. 智慧的特点即是三轮无分别相。 

       又如随喜修道的本体是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由它具有随喜自他一切善根的方便和不分别三轮相证悟无得的智慧,对于自他一切善根的对境,以无比欢喜的心情欣然随喜。《般若摄颂释》云:“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任何一位菩萨,他在通晓缘起显现的万法如幻如梦存在的世俗法相,与证知一切体相不可得的胜义法相时,他会对他们生起无缘的大悲心,但并没有众生之想。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或现空双运。 

       大菩萨是什么?《般若摄颂释》讲道:大菩萨:1.“堪为有情众之最”,因为他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发了无上菩提心,还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甚深空性,具足这两种条件的人堪为众生之最,也成为一切众生的应供处。2.“断众生界诸重见”,作为大菩萨,他能以无我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断除众生相续中无始以来熏习得异常坚固的各种烦恼和习气,具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称为大菩萨。3.“披大盔甲”,既然菩萨发大乘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也即披上了凡夫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功德盔甲。 

       二、证悟空性决定利益众生 

       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的菩萨,就决定会对三界可怜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悯心,还会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们,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具大悲方便智慧的菩萨了知真实际[1] ,即了知万法实相(法界空性),然而非时不会现前而要修行果不住之涅槃;将没有摄为眷属的众生摄为眷属、已经摄受的众生令他们成熟、令相续成熟者得以解脱,以此来成办他利。即是诸菩萨 以大悲善巧方便、智慧摄持,不为染法所害,解脱一切烦恼之束缚故,亦为有情宣讲正法,因为菩萨不断自性烦恼的缘故。 

       不断自性烦恼的意思:由于以悲心趋入轮回利益有情的方便作用与烦恼相似,故而取名为烦恼。凡夫离贪者,虽然断除了下地烦恼,却没有断除上地的烦恼,因此他们是不由自主地结生于轮回中;而作为菩萨圣者,尽管暂时没有断除烦恼,但并不是以烦恼牵引投生的,而是善巧依靠方便大悲力自由自在地转于轮回。如“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虽除烦 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意思是,对般若有所领悟的勇士菩萨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为都能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尽管他们已经超离了三界轮回中的一切烦恼和障碍,但并不会希求自身的寂灭而入于灭尽定中;虽然他们已经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但依往昔发愿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还会示现投生在轮回中;尽管他们从根本上已经断除了老病死,但对众生有极大悲心的缘故,仍然会在轮回中示现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 

       有人说: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的菩萨,就决定会对三界可怜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悯心,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因为声闻缘觉也是证悟般若空性的行者,就决定会利益众生。 

为什么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毒般断除为了他利想趋入轮回的心态”。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的菩萨,就决定会利益众生。这合理的。并不是说声闻缘觉没有利益众生,只是与菩萨比较,没有像菩萨为让众生获得菩提果而长期在轮回利益众生那样的勇猛心,故而加于否定词说没有。如一人去买东西时,他的钱很少不够买那个东西,他就说:我没钱。是不是一点钱也没有呢?也不是,他还有钱,只是不够而已,所以加了否定词说“没有”。 

       声闻在善知识处听闻传授的教言,自己继续修持,又把所听闻传授的教言传给众生,这叫声闻。所谓的独觉,是依靠自己以前一百个劫当中积累的广大资粮,在这种威力下,最后成为最后有者的身份,他完全是以十二缘起逆式的方式来修持,最后已经证悟了,证悟之后,不依靠他人的教言。而且他度化众生,也不需要依靠语言来说。他没有用语言来说法,那怎么样利益众生呢?实际上,他即使没有用语言来说法,也可以利益众生的。独觉因往昔的宿愿而只是利用身体的形象,如在虚空当中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虽然独觉并没有以语言说法,但是他的身体当中,上身冒火,下身降水,显现各种神通,从而向所化的有情如是显现意义。 

       所以说,声闻缘觉也有利益众生。因为声闻缘觉不善巧方便,所以如毒般断除为了他利想趋入轮回的心态。他们把轮回看作火炕,犹如救头热一般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声闻缘觉阿罗汉流转轮回之因的烦恼全然断尽,所以暂时堕入寂灭边;声闻缘觉暂时不善巧方便而不具备大悲,如毒般舍弃想转于轮回的心态,因此堕入了寂灭边。一旦他们的大乘种姓苏醒,现前慈悲方便,即刻就能发无上菩提心而步入大乘道,并且为利他而故意转于轮回等等。

       所以证悟空性的菩萨,看到没有证悟的众生自然生起悲悯之心。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而生起。一地菩萨因为证悟空性,所以视自己身体如蔬菜一般。因此听到来乞求者的乞求声音时,思维此声就觉得这是来向和我的乞者[2] ,心里数数生起欢喜,比他入灭尽定还欢喜。凡夫因为没有证悟空性,就有我执,对合意的生贪心、不合意的生嗔心等,起烦恼造业如同鸟在网中不得自在。而圣者因为证悟一切法不存在,入轮回如入花园一样。《经庄严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可见,菩萨在轮回中就像处于花园里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痛苦。就像飞禽周游虚空一样,自由自在、无有阻碍。

       世间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已经领悟了空性的意义,但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的身体、寿命等就根本不会在乎,日日夜夜都会努力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这就是大菩萨的行为。 

       到最后,如刚才入战场的这个人通过他自己的装备和英勇无畏的交战,最后获得胜利凯旋归来。同样菩萨通过跟烦恼交战,最后以智慧战胜,获得了真正已经清净的果位。这个叫做定生修行。 

       决定出生清净的果位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大心:1. 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等性定生;2. 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3. 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定生。 

       大断:1. 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边;2. 断除了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功德。 

       大证:证得遍智: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安住法身,以方便教化所化众生的事业连续不断,尽生死轮回未空之间,最终的果位这一法身的事业永不间断。行持,使一切众生寂灭沉陷于三恶道的所有痛苦,而获得乐道,增上生人天身份的事业。最终将他们安置于获得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中。 

       无上安乐,是菩萨和佛果。最究竟的解脱是佛果。若想获得,首先要发心,为一切众生获得菩提果而发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终获得佛果。但要谨记,获得佛果也是为利益众生。


上一篇:“千江有水千江月” 下一篇:知足少欲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意…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