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轮回的延续与出离
来源: 日期:2017-12-08 浏览量:2698

释圆清


       引言
       在此世间中,人们皆庸庸碌碌地活着,只为了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毫不知人生的真正意义。如为了美食而奔波一生,为了带不走的钱财而劳碌数十载,为了女色而耗尽青春韶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很少探寻自己因何来到此世间,死后又会去往何处,或者因为害怕面对此问题,往往会幻想自己长命百岁或青春永驻,然其一旦面对无常的真相只会给自己增加无尽的迷茫。尽管少数的世间智者也曾对此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考,但给出的答案却难尽人意,如印度的婆罗门认为大梵天是一切万物的造作者,而中国则有抟土造人的故事,西方文明的代表《圣经》则提出上帝创造了万物。到了近代最深入人心的是以成千上万次实践、求证而形成的科学,科学虽然给大家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对于人类的终极问题却显得极为迷茫,科学家哥尔在其所写的《濒危的地球》里指出,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很多很多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痛苦,而且还有很多心灵方面的痛苦,可见科学在人类终极问题上的薄弱。印度政治家贾•尼赫鲁说过:无论什么问题都应当以佛陀所教诫的和平与民主的方式去判断分析,那么对于此问题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正文
       佛教大德寂天菩萨在其所著的《入菩萨行论》中说道:“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意思是如果我们不知自心的奥秘,只为了简单的避苦求乐,这样只会虚度我们的宝贵人生,漂向未知而又恐怖的后世。因此,了知自己因何而来、为何而去的问题、探索心灵的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佛教论典《俱舍论》中提出的十二缘起的观点,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轮回的流转以及出离的方法。
       十二缘起:
       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有情并非如世人所说的“人活一世,草生一秋”,而是依靠十二种因缘自无始以来不停地流转,此即轮回。此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也即我们的心依靠因缘的聚合从前世流转到今生,从今生去往后世,永无终结,或感受天人的快乐,或感受地狱的痛苦,或感受旁生的愚痴,依此十二因缘唯有不自在的受生,或快乐、或痛苦皆以不自在为体性。十二因缘有属于前世的无明和行,属于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以及属于后世的生和老死。其中无明是指对真谛、因果、三宝之理不了知;而行是前世由无明所造的业,依业必定感受今生之果;识是指由前世之业而引生今世之心识;名色是受想行识四名蕴和色蕴的合称;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由它们来接触外境;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聚合后能生六识即称为触;六根接触六境后便会有苦、乐、舍三受;若接触乐境便会产生贪爱,若接触苦境则会产生乖离爱;若生起贪爱便会取受对境,若生起乖离爱便会舍弃对境即是取;若取受对境就会造下善恶之业,此即称为有;以今生所造之业又会让造业者引生后世即是生;有生必然会伴随老病死等痛苦即是老死。此十二缘起在三世当中圆满,而并非指人仅仅只有三世,因为由前世之因可产生今世之果,又由今世为因产生后世之果,轮回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
       轮回的流转:
       一切的生命有情依前所述的十二因缘在世间中流转生死,且因不了知此因果流转的道理,无视今后要感受的无量痛苦而造作种种的恶业,导致人心无有任何约束,社会动荡不安。如最近在中国青年网上报道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湖南省邵东县一名女教师被其三名学生抢劫杀害,犯罪少年仅为十四岁。对此学生可由十二缘起分析,其由前世的无明而造作种种业, 投生为今世的人身,当其六根接触外境后会产生种种的受,如对玩电脑、吃美食产生乐受,由乐受而产生贪爱,又因其教育中没有介入三世因果的教育,则其必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乐受,并且获取的欲望会越来越强,方式会越来越不择手段,最终杀害了教育自己的老师,由此而造下了杀业,等待他的必定是感受后世恶趣的生和老死。
       如果能够了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则人心自会有所约束,从而积极地行持善业,必定会带来社会的和平和人心的安宁。如古代有俞净意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故事。其先时亦不明因果之理,表面行善但往往心怀恶意,后遇奇人指点因果之理,则其虽有六根接触外境产生种种的受,但因其对三世因果有了畏惧,因害怕后世苦果而有所约束,不会以不择手段的方式取贪爱之事,则不会造作恶业,相反会为了后世积极行持善业。从而会引生后世善趣的生和老死。
       如上二种虽然由是否明因果而有造善恶业感苦乐果之别,但皆无法摆脱轮回不自在流转之苦。那么由以上的十二缘起的道理,有情如何才能远离十二因缘的流转呢?
       轮回的出离:
       十二缘起之因即无明,无明指的是对真谛以及因果不了知,其中对因果不了知称为业果愚,对真谛不了知称为真实义愚。所谓对真谛不了知即是对佛陀阐述的无常、苦、空、无我不了知,如果通达了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理,并依次修行必定能够断除十二缘起的源头,从而出离轮回。但人们往往连业果愚都没有办法去除,而直接断除真实义愚则会面对失去自我的恐惧,拒绝接受“无我”的真理。
       十二缘起就如同互相牵连的链条一般,初学者若能从断除爱入手,则十二因缘的流转也会趋于薄弱,对初学者而言,若能断除爱,便不会对事物执为己有,也就不会造下能让我们引生到后世的善恶之业,因此先断除爱是中断此十二缘起的关键。如何断除爱呢?首先要了知,爱分为贪爱和乖离爱两种:贪爱即为对美好的人事物产生想据为己有的想法;乖离爱即是嗔恨之心,而断除这两种爱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第一,贪爱可分为对异性的贪执以及对财物的贪执。其中对异性的贪执应以修持不净观的方法断除:以浮肿想、啖食想对治认为异性婀娜多姿的贪心,以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对治认为异性红润、美白的贪心,以虫啖想、焚焦想主要对治认为异性身体柔软的贪心,以不动想和离散想对治由异性恭敬利养所生之贪心。而要断除对财物的贪爱则应修布施,由小布施而逐渐行持大布施,如《入菩萨行论》云:“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即佛陀首先教人惠施菜蔬等容易施舍的物品,等到习惯了微小的布施后,渐渐就能修习施舍自身骨肉等大布施。一旦觉悟自身空性无我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也无有困难。
       第二,若要断除属于乖离爱的嗔心,应修持慈悲观加以对治。应如是观想:就如同今生的母亲无微不至、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一样,每一位有情,甚至是怨敌,他们于过去生中没有不曾当过我们母亲的。正如龙树菩萨所著的《亲友书》中所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意思是即使把大地上的所有泥土抟成枣核般大小,其数量也不及众生互为母亲的次数。因此我们应该对每一位有情都舍弃嗔恨之心,像现世的父母一样恭敬。
       依此修行则能断除十二缘起中的爱,进而接受无常、苦、空、无我的真谛,从而断除无明出离轮回。如在《佛本行集经》中记载:佛的弟弟难陀因贪恋自己的妻子故不愿出家,佛以神通将其带到天界,见到更加庄严的天女之后,就马上出家精进修行并发愿死后转生天界。佛为了让他能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又以神通将其带到地狱,得知自己死后即使能转生于天界,当天福享尽之际就会堕入此地狱油锅中的时候,难陀方才彻底断除对轮回的贪爱之心,最后勇猛精进,得证圣果。由此可知,难陀也是通过断除对轮回的贪爱而接受佛陀传授的无常、 苦、空、无我正法,当然由于其因缘极为殊胜而得以上天界下地狱见到轮回的真实面目,而此种因缘非常人所具有的。作为初学者,在修行之初若能减少乃至断除对于钱财、美色等贪心以及对仇人的恶嗔心,则其修行必定会事半功倍。
       结 论
       依止贪爱的心就如同想喝盐水解渴一样,使我们的身心始终处于热恼、烦躁的状态当中,根本无法生起修行的智慧。相反,若能止息贪爱之心,就会使我们的心趋于平静,如同平静的水面能清晰映现天上的月影,自心就很容易与断除无明的修法相应。
       若能通过上述方法断除十二缘起支中的爱支,就不会对外境产生种种贪嗔之心,没有贪嗔之心就不会造下能让我们转生到后世的业,如同断除了树根就再也不会产生果实一样,从而接受并实践佛陀所宣说的真理,以此断除无明愚痴,轮回的大海必定干涸。

上一篇:清凉梵花的精彩华章 下一篇:嗔-不还嗔——兼论安忍是否懦弱不…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