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闻思的减法
来源:释圆触 日期:2017-03-12 浏览量:3447

 

一、闻思增加分别念的观点不正确

(一)简述闻思与分别念

1、世间做学问与佛法闻思的区别

一般的世间做学问与佛法闻思根本性区别在于发心。前者学习的目的大多数以追求名利为主,即能在工作上有发展、工资上有提升、名誉上有突显等等;后者以将其运用指导修行为目的,即闻思修行不可分开,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而且在很多佛教殊胜窍诀中都讲要将一切转为道用。

2、分别念分善恶

在大乘经论中将分别分为善分别与恶分别,即所取分别与所舍分别。一般我们都认识到,闻思是摒弃不好的分别而增长好的分别。在三慧中有思所生慧,八正道中有正思维分,总的圣法有三藏等教法,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善分别——闻思产生排斥,就像在吃药前要阅读说明书一样。但我在此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闻思的功德。

(二)个别人对闻思的认识

对于刚刚趋入佛教与对佛教产生一点信心的人来说,大家对解脱轮回、证悟法界非常重视也非常急切,每个人都想着快快地解脱,快快地开悟,快快地成就佛果,且认为,若想快快地解脱,就要快快地趋入修行。当然,这样的紧迫感没有错,但一提闻思时,有些人就会想哪有时间闻思啦,闻思又不能马上解脱证悟,还是赶紧修行吧!

对于个别老参来说,分别念非常麻烦,尤其禅修与冒出的分别念一定是对立相违的,如果没有闻思过一定论典,思想非常简单,闻思多了的话,分别念就会时不时地冒出一大堆这个对啦,那个错啦,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等等。所以还是不要闻思太多好,这样思维简单,反而对禅修修行有利!

对于已经趋入闻思的个别学者来说,也发现闻思五部大论等论典好像跟修行解脱确实没太大关系,既没在哪部论典中详细宣说如何修持禅定,也没有像跟真实趋入修行那样有明显觉受。而且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那些教人如何问如何答的论辩之学,根本没有什么大用处,所以我没有学过,更是不懂;如果亦曾学过,或是曾经了解过,现在也早已忘记了。可见,闻思五部大论似乎确实没什么用。

(三)总破以上观点

以上观点是对闻思的认识有一些偏差。首先,闻思是趋入修行的根基,这一点大家应该知道,堪布益西彭措在《谈谈闻思修》中着重强调:绕过闻思而趋入修行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除了极少数个别利根者外,大多数人想要快快解脱而不闻思是不可能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还有,很多大德都强调过闻思的重要性,更有智者们造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论典。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有天台与禅宗的辩论,其中也辩论到闻思经论与禅修毫不相违。既然这些论典等跟修行证悟没关系,难道诸智者们是在戏弄我们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诸多大德没有造哪部论典的目的是为了令后学者增加分别念的,所以认为闻思是增加分别念的观点实在错谬。

二、闻思如何减少分别念

(一)闻思的真实目的

世间很多人对学习的目的就是长见识,以作为与人交流攀谈、突显自己才华的资本。但作为修行人,肯定不能对学习或闻思持有这种态度,我们都知道闻思的根本目的是很好趋入修行。所以,在闻思过程中增加学术知识,辩论技巧等不是根本目标,故不与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相违。

(二)结合论典谈减法

在学五部大论等论典中也没有哪一部论在增加分别念。恰恰相反,他们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在教会我们如何减少分别念。

其中,戒律论典中说,在没有学习戒律之前,我们的颠倒妄执、非理作意层出不穷,受持戒律的目的就是在断除这些,如果没有懂得戒律又谈何受持戒律呢?

又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就是从有漏法与无漏法的角度归纳佛法的,我们的分别念再怎么多也逃不出有漏法与无漏法的范畴,所以我们再怎么闻思《俱舍》也不可能增加分别念。而且,学习俱舍的目的就是断除有漏部分而证得无漏部分,所以,学习《俱舍》不但不是在增加分别念,恰恰是在减少邪分别念!

《现观庄严论》中也归纳,分别念无非就是二取,即能取分别与所取分别两种,我们再怎么闻思也逃不出二取分别,所以闻思现观不可能增加分别念。同样,现观也是让我们远离二取分别,故不但没有增长分别,恰恰是在减少分别念啊!中观就更不用说了。

(三)结合《因明》详细分析

由于末学今年在学习因明,故从因明分析闻思是如何减少分别念的这一角度多说一点。

有些人会说,上面你说的确实有点道理,但闻思因明不能说是减少分别念,因为你们都说因明就是逻辑学,逻辑学就是为了跟人家辩论,而且你们在鼓励人家学习因明时也常常说即使非佛教徒学习好因明,将来当律师那也相当厉害。这种观点其实也是没有理解因明的真谛而导致的。

1、结合《成量品》分析

上师仁波切以前广传的《释量论成量品》,相信绝大部分道友都与其结缘,其中里面着重就是在阐述两大内容:前生后世的存在与证成佛是量士夫。上师翻译传讲的目的和我们学习这一论典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对佛陀与佛法产生坚定不移的正信。上师在《佛教科学论》中归纳说: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信仰、半信半疑、不信仰。对应的分别念也可分为:正确的分别念、犹豫分别念、错乱分别念。虽然《成量品》中的辩论非常多,对于初学者甚至称得上是繁琐,但辩论不是目的,正确见解产生正确的信心才是目的。从这一角度看,闻思因明中的《成量品》也不会增加分别念,而是断除错乱分别念与犹豫识而坚定正确分别念。有了正确的信心和正确的知见就摧毁了邪信邪分别念等,这充分证成了是减法。

进一步分析,有了正确的分别念才能生起正确的信心,否则成了不信、迷信、邪信。尤其宁玛自宗也提到:一切成就都源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信心又谈何修行成就呢?

2、结合《量理宝藏论》分析

萨迦班智达着重在本论阐述量与非量。正量分现量与比量;非量分:相似现量和相似比量。现量中分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四种;比量一定要完整具足宗法、同品遍与异品遍三相,即有法、立宗、因。其中成立真实比量一定要具备真因中的不可得因、自性因或果因。如果是相似因就成为相似比量,相似因包括不成因、不定因与相违因三种。其中前七品阐述的内容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缘取外境也逃不出量与非量的范畴。这是对《量理宝藏论》简单地做一个概括。

对于初学者看到这些内容可能根本不懂说的是什么,但一目了然地知道,量肯定是正确的,非量肯定是不正确的。既然大家都看出了这一道理,那本论直接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断除非量的部分从而坚定量的部分。间接我们也可以看出,辩论等技巧并不是学习本论的目的与重点。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把扳倒对方从而突显自己智慧敏锐为目的而学习因明的话,肯定是学偏了。

再者,本论中有一句非常精要的教言:正量之识虽有二,然归唯一自证量,意思就是说正量识虽然分为现量与比量两种,但实际上可包括在现量中的自证现量当中,这也是化繁为简。所以闻思本论并不会增加分别念,一样是在减少我们的分别念。

3、结合《解义慧剑》分析

全知麦彭仁波切以这一宝剑:主要就在诠释所量二谛与能量二理。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二理为观察名言量与 察胜义量,其中以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与证成理四理广说。论中也说:倘若不具备这样二量的明目,就无法一五一十地现见二谛的实相。无量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流转轮回至今积累无量习气,但《中观四百论》对此也讲到:生起一刹那正见,亦断三有。可见,闻思本论的目的是为了现见二谛实相不但对修行不起障碍反而有利。

三、结语

有些人还会存在质疑:虽然上面说了那么多,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就是学了这么多,不是在增加分别念,那这些多出来的知识是什么?以我回答:是智慧资粮

佛陀早就开示了,要成就佛果必须圆满二资,具备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我们闻思经论所获得的知识或智慧都逃不出这两种智慧当中。

再有,我们都称佛陀为全知、遍知,照你们那样说,岂不是就数佛陀分别念最多吗?

上一篇:佛教的物质世界观和生命观 下一篇:生命依何而住——略谈斋戒的必要性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