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生命

网站首页 > 佛教与科学 > 佛法与生命
两个世界的交叠
来源: 日期:2013-09-07 浏览量:7603
 Overlapping Worlds: What do Buddhism and science have to offer each other 

Dr.B. Alan. Wallace

作者:B 艾伦 华莱士 博士

www.alanwallace.org

来源:B 艾伦 华莱士博士的个人网站www.alanwallace.org

 

作者简介:

阿兰•华莱士博士,他不仅是一名充满活力的演讲者,也是一名有进取心的学者,更是全世界最积极地把藏传佛教传入西方世界的学者之一。为了促进心灵研究的发展,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可以整合佛教中的冥想修习与西方科学的新型方法。 

佛教就像科学一样,自身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是具有系统性的。佛教会给出诸多可供验证的假设和理论,这些假设和理论关乎心灵的本质,亦关乎心灵本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而且,这些理论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都被检验过和以实验的方式证实了,只是采取的技术手段是可复制的静修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可能会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经验主义,而非超验主义。当然,佛教中对于通过静修方式得到的各种洞见的本质和重要性也有诸多不同的观念;但是科学理论和发现对认识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一点也是开放的。科学和佛教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是,科学会极大程度地将主观经验从外部世界当中排除出去,这样的话对于物理现象中因果关系的认识就显得简约和高效了。而佛教,会认为主观上的心灵现象至少与外部客观的物理现象是同等重要的,还会主张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互相依赖的因果关联(译者注:即缘起的观念)。 

与现代心理学比较而言,佛教对于引起快乐和痛苦的原因采取的检验方式是更为严苛的:其不仅仅会在痛苦产生之后对其进行对治,而且在痛苦未生之时就会对治其赖以产生的因缘。一切受到外部条件限制的现象的产生都依赖于诸多因缘,佛教的核心观念就是找出最重要的引起苦乐的内部原因,因为其比外部原因(外境方面)更关键。这可能是佛教最具有科学性的方面了,即佛教指出了人类经验和意识自身这两个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科学忽略了。 

通常认为科学和静修传统之间的一个区别是,科学被限定在人类整体性的认识,而静修式的洞见则总是私人性和无法被分享的。如同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指出的那样,“对于科学态度的一种苛责就是一个发现只有在被仔细审视和公之于众之后才会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一个发现只有在被仔细审视和出版之后才会被科学界接受。但是,一种发现的真实性,确实在出版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出版也只是意味着某项科学发现被其所处的具体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专家所证实,其他的科学家和公众——他们是之外的绝大多数——将会被站在专家的立场上接受这个发现。 

这与那些静修的佛教徒做出的发现是如此的不同。这些发现是根据他们各自的亲身经验而来,且可能会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被报告出来,然后接受那些与之相同的静修者的检验,而他们可能会对报告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争论。除非是终生静修者给出的评判,其他人给出评判与非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给出的评判的可信程度是一样的。 

但是说佛教包含科学元素绝不是忽视和否认其传统中具有的诸多显而易见的宗教元素。正如已故的古生物学家史蒂芬J.古尔德所指出的,佛教非常关注人类的目的、手段和价值观。但是,如同科学一样,他们关注对感官和心灵经验的认识,关注宇宙是如何构成(包括各种客观和主观现象)和运转的,也关注终极的起源和命运,以及我们内在的生命体验。但是,佛教包含宗教元素的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就是宗教,正如你不能将其称之为科学是一样的。为了更客观地研究这个领域,我们需要松松身上那些熟悉的概念框架的桎梏,做好准备去面对那些对西方人来说完全不熟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会挑战我们那些最深层的假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审视到科学自身应处的位置,以及其与形而上的公理之间的关联(科学就是建立在这些公理之上的)。 

实际上,佛教从不将自身限定为科学或者宗教,其传统中也一直未对宗教真理和科学真理进行区分。一些佛教大德在佛教和科学的对话中一直起到领导性的作用,曾经多次提及如果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能够否认佛教观念的话,佛教徒就应该放弃他们自身的被证伪的观念。这种态度可能来自于佛教徒的信念,即认为有情(译者注:各种生命形态的众生)由于无明和妄念,在根本上是苦的,而解脱之路是如实地了知实相。 

如果科学研究证明佛教观念有某些错误,那么,佛教徒应该为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得到这样的帮助而心存感恩(Pull quote)。换句话说,佛教大德直接否认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佛教和科学如同苹果和橘子一样泾渭分明;他也同样拒斥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佛教徒的主张不会被证实或者驳斥。 

佛教和科学的前景是通过互相尊重的对话和合作来实现,这在实证和理论研究领域都可以展开。这必然会需要各领域和文化都做出贡献,以增进对大家共识的理解。谈到佛教和科学的相互交流,我们自身必须意识到佛教研究中采取的假定,同时也是抱着从佛教中进行学习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将研究传统作为获取佛教知识的一种手段。佛教中的那些欢迎这种跨学科角度的质询的方面,就是那些对实证和分析性的质询所开放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会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徒的实修体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实修者关注的并非仅仅是经典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可能会被视为某种“自然哲学”——这个标签曾贴在早期欧洲科学上——通过追问最深层的可能性而向我们挑战(如同宗教一样),使用的手段是严苛的逻辑分析(如哲学)和实证研究(如科学)。质疑佛教徒的真理主张不仅仅要从客观评价佛教经典出发,同时也要客观评价其体验的洞见;对后者的客观评价可能需要通过对佛教徒的实修自身进行检验,就像要检验科学理论需要自己做实验一般。 

对佛教的审视会为我们的认识投下一缕前所未有的光明,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自身的主观性、我们的语言、我们所建立的各种分类形式,比如,宗教、科学和哲学。通过对佛教和科学的独特性的认识,所有参与到对话过程中的人都会开始从之前的喜欢先入为主的坏习惯中逃离出来。这本身就足够让我们开始起航,进行一场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相互理解之旅。 

 

摘自:www.alanwallace.org

 

智悲翻译中心

译者:于生凯

校对:圆优




上一篇:禅修作药 下一篇:轮回转世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