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俱舍| 阿罗汉的涅槃与成佛之路
来源:五论论文 日期:2024-04-06 浏览量:519

本文分析了沙门四果的断证功德、阿罗汉的涅槃境界,并依据经论,回答了阿罗汉能否往生净土、阿罗汉如何成佛、三种菩提证果迟速等问题。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二千五百年前,悉达多王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立下如是誓言。因观世间众生沉溺轮回,饱受生老病死之苦,悉达多王子夜半逾城,出家修行,发誓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世尊成佛后,根据众生根机开演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藏,法音宣流度化一切,为众生指引了光明、解脱之路,使一切众生得大安乐。
当前,随着南传佛教在国内逐渐兴盛,很多修行净土的佛友对于何为阿罗汉、阿罗汉的涅槃是何种境界、阿罗汉是否需要往生净土,阿罗汉如何成佛等问题,存在诸多迷惑。 笔者不揣浅陋,试着根据《俱舍论》、《阿含经》及菩萨乘经论的观点,结合个人理解做些解析。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认清修行目标,破除见解迷惑,从而去除修行中的许多障碍。同时,亦如宗大师所言:“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菩萨所求,为利世间,其所化导,亦须摄受三种种姓,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

01
阿罗汉与涅槃
避苦求乐,是一切有情永恒的追求;痛苦与痛苦的止息,是佛教关注的重点。轮回中的众生恒常感受各种的痛苦,不得休息:众生因为痛苦而生起嗔心,当下即是苦苦;因为快乐而增长贪心,从而感受变坏之苦;因为不苦不乐的等舍而落入无明,从而感受变迁之苦。如《俱舍论》中说:“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具智慧者因为了知轮回是苦之理,从而生起修行和解脱之心。
出离轮回的方法,一般说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就圣道,证悟阿罗汉果或者初地菩萨以上,这样就能跳出三界,不再因为业力而投生轮回;另外一种是以凡夫身往生净土,在净土佛国中继续修行,最终成就圣道。
佛陀将断尽三毒、灭除分段生死安立为阿罗汉的涅槃境界。《阿含经》云:“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在南传佛教的《涅槃经》中,佛陀更对涅槃境界作了细致具体的描述:“诸比丘,有如是之处,那里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无彼世;无日月。诸比丘,那里无来,无去;无住,无死,无生;无依,无存;无缘,无求,是苦之终结。”这种涅槃是建立在人无我的空性基础上的,远离了常断二边,极具佛教特色。
阿罗汉证入涅槃后,脱离世间轮回之苦,就可获得一种永恒的寂灭安乐。《瑜伽师地论》中说,证阿罗汉果之后,会获得四种寂静清凉:

一是众苦永断,如同大树被从根砍断而枝叶不生,获得苦寂静;
二是烦恼永断,贪嗔痴等烦恼毕竟不生,获得烦恼寂静;
三是不造诸恶,不再损恼有情,获得不损恼有情寂静;
四是恒常安住正念正知,遇到各种外缘不喜不忧,获得舍寂静。

所以《增一阿含经》中说:“心已离诸行,爱着永无余;更不受此形,长乐涅槃中。”但因为阿罗汉只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这和佛陀所获得断尽二障彻见法性的清净平等、明空无二的涅槃境界还是相形见绌的。
佛教的涅槃观,立足于“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的缘起性空的中道思想,与婆罗门教、耆那教和顺世论的涅槃观完全不同。在《梵网经》中,佛陀否定了各种沙门婆罗门的现世涅槃论。这些现世涅槃论立足于有我说,有的认为灵魂充分享受五种欲乐,便达到最高的现世涅槃;有的认为灵魂进入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或第四禅,便达到最高的现世涅槃。
另外,佛教的涅槃也不是“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论。在《焰摩迦经》中记载,有一位焰摩迦比丘,自以为理解了佛陀的教法,四处宣扬:“烦恼已尽的比丘,因为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的观点。后来,舍利弗尊者以五蕴无常的道理向他解释根本无我,也就无所谓现世或死后我的存在不存在问题。在《阿含经》中,佛陀也曾开示涅槃之法确有,但对于涅槃中确定有的,到底为何的问题,却并没有明确说明。然而如果以菩萨乘佛法观察,显然即是众生本具的了了分明的佛性,这也是《金刚经》中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的意趣所在。

02
阿罗汉的成佛之路
《俱舍论》中说,声闻乘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修持,对四谛中的无常、无我等道理,生起极其稳固、明显、清净的定解,这样的智慧即为见道智慧,完全通达十六行相之本体,这种智慧的本体就是现证真谛,生起这种智慧时就是证入初果。
初果圣者已断尽三界见惑,预入圣道法流,所以又名预流果。初果圣者继续修进,断掉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贪嗔痴稀薄,即证入一来果。一来果圣者继续修行,如果能彻底断除欲界烦恼,不来欲界受生,就证入不来果。若已永断三界烦恼,不再生起感召投生三界的烦恼,则获得最上阿罗汉果。如佛经中说:“永断三结,缚贪嗔痴立一来果;永断能顺五下分结立不还果;永断一切烦恼究竟建立最上阿罗汉果。”
不过阿罗汉果只是佛陀安慰众生的暂时之地,并非永久家乡。十方诸佛出现于世,其唯一目的,是为了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让众生全部觉悟,全部成佛。因此虽然宣说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实则只有一佛乘,如《法华经》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那么阿罗汉应如何继续前进,获证佛果呢?分类而言,略有两种:一种阿罗汉属于定性声闻,证果后先入无余涅槃,他们在一万劫最后一刹那往生净土,并在第二刹那凭籍佛身放光、弹指等方便加持而出定,之后发起世俗菩提心,依止菩萨乘的佛菩萨,积聚福慧二资粮,闻思菩萨乘了义的经典,生出法无我空性的正见而相似修习,渐次得见道果位时,方圆满见法无我空性,从二地进一步修道,乃至得到彻底断尽二障圆满一切功德的佛果。
另外则有一种回向菩提声闻,证果后不入无余涅槃,直接发菩提心趣向菩萨乘,并且依靠神境通长久住世修行,从而即身成佛。即这种阿罗汉先依靠增益寿行的神通,留下根身用来修行,另外变化一个化身,在同行道友前方便示现,入于无余涅槃。这样周围道友都认为:某尊者已经入于无余涅槃了。而他所留下的根身,则在南瞻部洲中,随其所乐,变化身形,远离众生而住。一切天界的天人尚不能看见他们,其他众生更是看不见。之后他们能趋入菩萨行,但所修极为迟缓,因这种声闻乐住涅槃之故,有时会放逸。有时游行到其他世界,修行非常迟钝,证悟佛果的时间也非常久远。

03

别说证果迟速

修行人依根机、精进程度等因缘的不同,证果时间各有迟速。这里略作探讨和说明。
声闻乘修行人生起出离心后,开始趋入解脱道,快者三生、慢者六十劫能获得阿罗汉果;获得辟支佛果的时间稍长,为快者四生,慢者一百劫。
根据一般的说法,菩萨乘修行人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时间才能成就佛果。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经历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菩萨至七地菩萨经历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经历一大阿僧祇劫。
往生西方净土则相对容易,凡夫人依靠信愿持名的修行方法,一生即可成办解脱,脱离生死轮回。
当然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说法,只是针对某些根机者的方便说法,实际的修行时间可能并不需如此久远,如云“不历僧祗获法身”。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力的差异。对于某些心力强悍者而言,每一刹那便可圆满多劫功德资粮,迅速成就佛果。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故连续修学积资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
2.智慧的差异。修行人如果经历过广大闻思,开慧眼、具正见,则修行速度会远远超过普通的修行人。如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感叹说:“圆人受法,无法不圆。由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3.禅定的差异。时间本是凡夫人的幻觉,对于具备菩萨乘禅定的人而言,一切通彻无碍,能以一现多,以小容大,一身化现无量身,一念入于一切劫,展现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如《普贤行愿品》中说:“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在这种境界中,时间长短根本不成为修行的制约因素。
4.善知识及所修之法的差异。如果修行人能值遇大善知识、所修之法具备善巧,则成就迅速。在般若经中说:若有人听闻宣说一切实相的般若经典,只要一经于耳,是人所有烦恼障、业障、法障,极重诸罪皆自消灭,乃至菩提不生恶道。而若值遇了净土或密宗法门得到具德善知识的引导,自己精进修行,皆有望即身成佛。

在菩萨乘了义经论中,更有畅佛本怀,宣说刹那成佛的教证。如《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
《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中,则宣说了八岁的龙女因献上宝珠而刹那间成佛的事例。龙女不仅当下圆满相好,且立刻前往南方无垢世界,直登法王座,为众生宣说佛法。如果所有众生都得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证悟菩提,则龙女的示现将无从解释。由此可见,众生无量、众生根机无量、众生因缘无量,成佛的时间长短很难一概而论。
《俱舍论》中也有凡夫人于一座间即生成佛的记载。颂云:“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声闻乘以获得见道来区别是不是圣者,这一颂已明显说明,最后有者菩萨(本师未成佛前)并非圣者,只是加行道的凡夫。论中又说:最后有者菩萨于一座上修持现观,经历现证四谛的十六刹那,以及断除有顶烦恼的无间道九刹那、解脱道九刹那,共三十四刹那而获得灭尽智,同时获得灭尽定,证悟佛菩提。当然,这只是声闻乘的看法。菩萨乘认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就已经是圣者,更何况马上就要成佛的等觉菩萨。
佛法是修心之法,如《观经》中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究竟而言,三大阿僧祇劫只是因为凡夫带有贪嗔痴三毒之心,妄念如恒河沙般不可穷尽,所以立下三大劫的数目。修行人如果能从心起修,时时观察自心,去除三毒,常生清净心,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自然能迅速超越三大劫而成佛。《维摩诘经》和达摩祖师《破相论》对此皆有详细论述。

04
阿罗汉与西方净土
一般的通途法门,都需要修行人凭借自力断惑证真,等到惑业净尽,才可了生脱死。这对于钝根的修行人来说,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释迦世尊特别开出一个不断烦恼而获得解脱的净土法门。十方净土中,西方极乐净土是修行环境最好、往生最容易的净土之一,故而历代祖师开设了种种法门,引导众生往生极乐净土。
藏地是菩萨乘佛法兴盛之地,历代祖师通常教导弟子依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等往生四因来求生西方净土。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修行人能快速积累大量往生资粮,而且在往生后能迅速成为登地的菩萨,展开广大无边的弘法利生事业。
对于往生四因中何者最重要的问题,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讲到:忆念阿弥陀佛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最为重要,其助缘为积累善根与发无上菩萨乘菩提心二者,并通过辩论证成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就能往生的道理。
汉地的祖师则根据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开演出“深信、发愿、念诵佛号”等的修行方法。这一“信愿持名”的方法,根据《无量寿经》中:“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大愿而设立。依此大愿,即使凡夫众生,只要具备信愿持名的要点,也可以依靠弥陀愿力加持而往生净土。
根据佛经记载,极乐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阿罗汉,如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这些阿罗汉,依证果与往生先后,可以分为二类:一种是先往生,后证阿罗汉果。如《观无量寿经》中说,中品中生者,在往生后,“经於七日,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而中品下生者时间更长,需要“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另外一种则是先证悟阿罗汉果,后往生。《定解宝灯论》中说:“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新月释》对此解释说:佛在《妙法莲华经》等经中说,声缘阿罗汉入声闻乘共同灭定安住一万劫后,必定出定而进入菩萨乘道。因为阿罗汉已经遣除了烦恼障的种子,断尽了轮回的因缘。故而他们在一万劫最后一刹那往生净土,并在第二刹那出定,只有在往生清净刹土后才能发起世俗菩提心,然后渐次修行,直至最后成佛。
菩提心是我们自性的本具功德,是成佛的正因,所以阿罗汉虽已断三有,但因为没有发起菩提心故,离成佛还很遥远,而往生净土,依仗佛力加被之故,无疑是最速捷的成佛之路。

05
结语

佛经中说,众生皆具佛性,如衣内明珠。佛陀三乘设教, 施设各种方便,只是希望大众服食菩萨乘法药,速除苦恼,让一切众生都获得和佛一样的智慧和境界。

祝愿一切众生,都能迅速熄灭心头的妄念无明,证悟本有的清净光明的佛性。




上一篇:俱舍|悄悄潜伏的贼 下一篇:俱舍|不慕九霄不做仙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