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俱舍论》的“聪明”观
来源: 日期:2018-02-14 浏览量:2437

 释圆宇

 

引言

在生活中处处有不同凡响的事,引起我们的歆慕和赞叹。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做同样一件事,能够有过人之处并超越我们的可谓大有人在。帝王将相、文人才子、大德高僧、朋友、同学、亲人等等,聪明人处处可见,甚至平时被我们认为愚笨的人偶尔也会有令人叹服的言行举止。《俱舍论》在佛教中被誉为聪明论,佛法不同于我们惯常的认识方式,诸多观念表述的目的就是要颠覆我们常规的思维与认知,在佛法中,甚至将世智辨聪认定为学习佛法、理解佛语意义的八种重大障碍之一。假如我们认为的聪明和佛教所表述的聪明相违背,或者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埋下了学习佛法的隐患。对于熟悉的观念,因为执著,常人是难以轻易舍弃的。我们的思维方式很熟悉以往的认定,如果学习本论,心中所求的是自己内心认定的聪明,岂不落入了自设而没有觉察的陷阱吗?《俱舍论》是印度的大智者世亲菩萨所造,下文将逐步分析、比较《俱舍论》的聪明观和生活中所认为的“聪明”有何差别。

正文

一、聪明的本体

何为聪明?聪明的体相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古代汉语对“聪”的解释是这样的:聪者,耳聪目明也。应该怎么理解?是不是无有分别的耳根灵敏,无病的眼根视力正常就算是聪明呢?若是如此,那么就有两个视力、听觉同等的人应该是一样聪明的过失。但这显然与所见的事实不符,因为两者以相同视力的眼根缘取对境,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云泥之别。比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睹启明星悟道,历史上,也有许多禅师因闻声见色而悟道,试想,目睹过启明星的人千千万万,闻声见色的人亦数不胜数,缘何他们没有悟道?如《量理宝藏论》云:现量亦既无分别,是故无需决定性。就是说无分别的根识是不分别所缘的,没有于对境下分别判断的决定性。遣除无分别根识,那就是能观察分别的意识了。意识的体性是于所缘境审查思量,通过分别取舍来决定才产生了后果的差别,能够分别抉择对境的意识才是聪明的本体。

既然能够分别取舍的意识就是聪明的本体,那本论所说的聪明与世间所说的聪明有何异同呢?

二、略说两种聪明的差别。

1.世间聪明

世间的聪明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就普遍意义而言,人们常常认为成绩优异、学位高即是聪明。但是,取得优异的成绩、拿下高学位与《俱舍论》所说的聪明不同,成绩优异和高学位代表有很强的辨别、分析能力,辨析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的含义,甚至种种不同的变化。就本论而言,佛法的聪明是要扭转心中的颠倒妄想和错误的认识,不是对对境法深入繁复地辨别,对对境的认识可以遣除粗大的错误认识,但并不是生起内在智慧的主因。书读得多、接触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观点论点多、遇事好辩、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繁多,上述种种在佛法里叫做“世智辨聪”。现代人的聪明,对于五欲六尘的感觉极其微细,生活中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心事泉涌,妄念纷飞,煞费苦心地执著、分别身边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信息。此种聪明是世智,是耽著千变万化的法的分别执著,是有染、不净的,夹杂着错误的认识和烦恼。

2.《俱舍论》的聪明观

《俱舍论》被称为“聪明论”的缘由可从多个方面来认识,此论涵摄了七种小乘论典的观点,这七种论点详细叙述了小乘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充满痛苦的世间出离,出离的方法和修行次第,及所得的结果等,只要精通了此部论典就会对世界有深入、准确的认识。佛陀在小乘教法中所教授的真理是人无我,即一切聚合的法都是空无实体的,都是假象,由此就能熄灭贪爱的烦恼,令轮回大海干涸。

① 从建立真实认识的角度说明此论为聪明论

《俱舍论》详细分析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法的种类,和它现起的因缘,它引导我们剥开假象,清晰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百千年来,人类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如果仔细观察,甚至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完全相同。《俱舍论》的世界观是智者现起内在智能而发现宣说的,完全不同于依靠分析辨别和依赖工具测量的认识形式。《俱舍论》从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两个角度提供了对世间相对合理的解释,其中包括了世界的形成、物质的组合方式、人类内在心灵的诸多不同现象等等。如果没有如佛陀般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发现不了真相,如此世人会永无止境地讨论下去,出版无量无边的专著。离开佛陀的教导,随学世间不断更迭的观点就会陷入对外部世界的错乱认识和不断探寻中,无法止息心中的疑惑,也无法止息心灵意识的追逐与探求,至少从知识的层面它已经足以提供圆满的解释。这正是《俱舍论》的不共之处,称为“聪明论”的原因就如论典的开头所言:无辨诸法之智慧,无法熄灭诸烦恼。

② 从究竟观点的角度阐述此论的聪明观

如何才能入于“人无我”的智慧呢?这是本论要开显的佛法密意,其悟入的基础是通过辨析万法令众生远离迷惑,辨明他们是别别不同的体性,不是笼统颟顸地无从认识,最终陷入迷惑中,论中又介绍了它们的前因后果。

《俱舍论》共有八品内容,以下截取第一品的基本概念为例。

多体观是入于“人无我”的基础,如果对这个世界没有充分的了解,仍然迷惑,就很难趣入聚合法是假象的智慧中。例如,五蕴,平常最粗大地观察时认为是存在的身体和心灵,但是这其中是可以再分析的,如果只是身体和心灵,对于某些利根者而言,也是能够悟入到人无我中,但是对于其他根基的众生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因此,佛陀宣说,人作为生命体存在是五种法的聚合,即色、受、想、行、识。

其中色法的身体还可以继续分成各个部分,其他四者属于心法,也有不同类别。例一:如我们见到亲人时生起愉悦的情绪,我们来分析这个事例所涉及的主要法。首先缘取对境,这其中涉及眼球,眼球是根依,眼根取到了色法即亲人的形象形成眼识,第六意识取眼识的相,判断对方为亲人,内心对亲人有好的认为,并生起悦意的心态。上述过程,涉及了眼球、眼根、眼识、第六意识、想心所、受心所等。如果继续分析,为什么会遇见此人呢?这是往昔业力的显现,除了自己的身体外,其他的色法都属于依报,是业力在当下的显现。如果造作了愉悦的善业,将来就会显现令自心悦意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的心灵现象。

例二:我们如果久坐就会感觉腿部麻木,会认为是腿麻了,但是腿部是色法,麻是感受,这种麻存在于特定的区域,但它不是腿部本身,色法不可能是感受。腿部是必须使用眼根才能取到的法,而受是心法,但是平时我们把它们混在一起,不认为是别别的两个法,而认定腿和麻是一体的,如此等等就陷入了一体法的混乱执著中。色法的腿和麻是直接可以取到的粗大法,如此粗大的法通常我们都未能辨别清楚,其他微细法就可想而知了。

3.二者之比较

分析辨别诸法,能入于苦、集、灭、道四种智慧中,进而熄灭烦恼。比如我们对某人有很深的成见,认为此人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从而产生了对他的不良情绪。这种情绪通过分析对境岂能扭转?再次遇见时,会不自觉地再次生起不良情绪,如此一来,烦恼会不断增上。取得优异成绩仰赖的是辨析能力,然而辨析能力是基础但不是究竟,分析判断可以从认知的层面通达概念,但是扭转心的相续依靠的是内观智慧。本论中的其他品次就介绍了如何扭转的方便,持戒、修定是升起内在智慧的正因。现代南传佛教的传承,都是极为重视戒律和禅修的,并发展出诸多适应不同根基的禅修技巧和约束僧侣持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生起心中内观的智慧。

无论从世界观的角度,还是人无我的角度,《俱舍论》都要我们认识并接受真相,这是《俱舍论》被称为“聪明论”的内涵,当我们通过学习接受了真相,由此止息了心中的杂染、止息了粗猛而不正确的妄念,就可以被称为聪明者。反之,如果没有接受真相,就不可能止息错误的观念,即使学习了这部论,并对其中的观点极为熟悉,也不能称为聪明者。

结 语

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聪明绝顶,但因为他随顺我慢烦恼,经常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才华,最终因为鸡肋事件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其实,聪明可为聪明用,我们认识二种聪明的差别,才能善用自己本具的聪明,悟入《俱舍论》的聪明中。而不善于用聪明的人,则会因为它而丧身败德,在轮回中受无尽的苦果。

寥寥数语,愚直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海涵,若有少善,自他往生。 

上一篇:菩萨戒在中国汉地的传续 下一篇:万法能被摧毁而见世俗真相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