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和谐社会的基石:对治烦恼
来源:释圆将 日期:2017-08-24 浏览量:2891

释圆将


引言

      任何众生都希求幸福安乐,为此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获取幸 福安乐的方法,因为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出现了每个人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为此有些人向往事业成功,有些人向往家庭和睦,有些人向往豪车别墅,有些人向往位高权重,有些人向往艺术情怀,有些人向往休闲安适,以及出世间修行人的内心修道,如此种种其实最终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幸福安乐。故此国家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旨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能够得到自己的幸福。从种种现象当中观察,似乎获得幸福的方法途径各不相同,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共同抵达幸福彼岸的方法呢?

      早在2500年前的智者佛陀即宣说了达到幸福彼岸的方法, 又通过此种方法修行获得了圆满的幸福,而且无数的追随者, 包括屠夫、妓女、高官、学者、工人、农民等都依靠佛陀所宣 说的方法修行而获得了幸福。如果对佛陀宣说的幸福之方法有所了解,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本文由幸福的根本——远离痛苦为指引,进而根据《俱舍论》的内容阐述了痛苦的来源以及远离痛苦的途径,以简要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获得幸福的方法——对治烦恼。

正文

幸福的根本

      很多人会认为,学佛修道也是人类的爱好之一,犹如有的人喜欢唱歌跳舞、有的人喜欢学佛,认为佛法是人生的调剂味,事实上佛法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必须品,因为大众所需求的幸福只是停留在一种满足上,比如寒冷时穿上衣服或者是久别之后的重逢,这种幸福感只是来自于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而已,这种幸福仅仅是暂时和相对的,其会随着时间、地点、情绪等而改变。这种迁变的幸福来自于避苦求乐的状态。那真正永恒的不变的幸福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呢?

      唯有佛法给出了答案:我们想获得幸福,换言之当下并不幸福,不幸福即是一种痛苦的状态,故此遣除痛苦的状态即是幸福,比如身体生病不舒服,只要吃药遣除病痛自然身体健康。所以幸福的根本在于:遣除痛苦。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来自于条例和法规,而来自于社会每一个个体的烦恼得以遣除。而世亲菩萨在《俱舍论》当中就开显了人生当下痛苦的状态由何而来,如何谴除,以及最终的结果。

痛苦的来源

      因为看病先查找病因,找到病因之后再设法进行治疗, 如若不知病因即无法治疗,也没有痊愈的可能。《愣严经》中说到: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所以先知病因即痛苦是如何产生的。

      “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目前当下所处一 切都是由于业而产生的,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身体上的 知觉以及内心的感受。业又由烦恼而引发,这些烦恼最主要的 有六种,即贪、嗔、痴、慢、疑、见。烦恼即逼恼身心之意, 此六种状态即是当下令心不自在以及引生后后痛苦的因。其中又以见烦恼为首,见也就是所谓的观念,某人心中具有什么样的观念也就导致了他有什么样的人生,世人也说:让你痛苦的是脑袋里的想法,与人和事无关。所以在《十善业道经》中安立邪见为恶业之最,也就是说种种的恶劣心态以及所引申的恶劣行为都源自于不正确的观念。经中所指邪见统称见烦恼包括以下五种:将色受想行识五蕴视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视五蕴为常有或断灭的边执见;认为三宝、业因果不存在的邪见;本来前三种见都是下劣之见反而执为殊胜的见取见;大自在等本不是因反而认为是因、视非道为正道的戒禁取见。

      人生所有的不愉悦不幸福就来自于这五种错误观念,以下逐个进行分析,首先讲到的坏聚见即通常所说的我见,正因为执着有我及我所的存在才会感受种种的痛苦。因为赞叹而欢喜、因为诽谤而嗔恨、为了吃好、穿好、睡 好、住好而不断苦苦营求、为了不感受痛苦而处心积虑 防护,试看自身分分秒秒、点点滴滴都在为而谋求,究极而言想获得幸福也是因为。所以佛陀宣说了真相: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观念。

      接下来的四种错误观念是建立于第一个错误观念之上,正因为有了我见,即会将他执着为恒常或者是断灭。众生执着有我的存在随即耽执我是恒常的或者耽执死后断灭什么也没有,这两种错误的观念障碍众生见到客观的真相。也有些人会认为没有客观的真相存在,导致人们没有判断取舍的标准,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情绪感官做取舍,有了所谓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我高兴的就是对,我不高兴的就是错,我舒服就是对,我疲劳就是错,也正因为没有公认的道德底线、行为准则,所以自己可以随所欲为,这即是邪见。以上这三种错误的观念没有通过正确的反省检查,在不观不察的状态下认为客观即是如此,在这样的认为下所建立起来的人生观,导致自己不断的感受痛苦却从不认为自己的想法、观念、认为上出了很严重的病症,这就引申出见取见。其中不乏一类人在对自己负责任,但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而受到了不正确的观念影响,将不是真相的认为是真相,将非法的行为认为是道德的标准,将本来即痛苦不堪的身心又加重了负担,让自己迷中复迷、苦上加苦,以为豪宅跑车、餐饮旅游、权力事业能让自己获得解脱,可自己却被这些奴役了一生,此即戒禁取见。

      由于这五种不正确的见解而引申了常、乐、我、净四种 颠倒想,认为万法恒常实有、认为轮回中有安乐可得、认为有 我的存在、认为自身是清静且具功德的。既然说这四种是颠倒想就是这四种观点与客观事实相违背,一般不具智慧的人无法认清自己的颠倒,当客观事实发生的时候就会崩溃绝望。比如刚买的崭新手机,不小心碰掉在地上摔碎了,因为没有无常的 正确观念,内心会极度的懊恼追悔。面对亲人的不理解埋怨,因为不知道人都是欲望烦恼的奴隶,往往会感觉到委屈惆怅。其实真相就在自己的眼前从未曾离开,需要的是要我们翻过自己妄想颠倒的高山看到真相。其实万法的真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伤害我们的并非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源于自己没有智慧,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真相,其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幸福安乐来源于远 离痛苦,而远离痛苦来源于远离颠倒——认清真相。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达《俱舍论》中所阐明的痛苦产生的道理,而将一切痛苦的根源归根于自己内心的颠倒,则不会向外怪罪于国家、社会,由此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会消除。

远离痛苦的途径

      那应该如何进行对治烦恼呢?比如发现了病症之所在,紧接着就应该治疗。虽然知道了自己具有五种颠倒见,但以此并不能对治颠倒,或者说知道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如同知道病并不能治愈病,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应知道烦恼产生的步骤,从而了知自己当下的 阶段该从何处进行对治。

      《俱舍论》中说: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嗔恚如是依次生。这是本论当中宣说的烦恼产生的顺序次第,首先对于真谛之义愚昧无知即是无明,从中生起对于真谛的怀疑,之后依止恶知识进行颠倒听闻,从而产生认为没有真谛存在的邪见,接着产生将 蕴执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随后产生执着蕴为常有或断灭的边 执见,之后产生将边执见认为正确的戒禁取见,再后产生将戒 禁取见执为正确的见取见,其后对自己的见解贪执、生起慢心,对别人的见解生起嗔心,烦恼大致通过以上步骤而产生的。产生烦恼的因有三种:由具尚未断随眠76,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第一个是没有断除的烦恼种子,比如 贪心种子没有断除,虽然暂时可以不现行,但因缘聚合时必定会现行。第二个是与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比如女色现前即可引发贪心现前。第三个是非理作意也就是上面所讲的由五种见引申的四颠倒,颠倒执着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比如女色现前,以非理作意为增上缘将不净执着为清净具功德,贪心缘之而随增。由烦恼产生之次第以及烦恼产生之因而寻根探源,可知,对治烦恼最根本的方法即是转变颠倒的观念。

      所谓转变颠倒的观念,即用智慧不断的观察真相,令心不再趋入愚痴迷茫,依止正观察、正思维、正精进、正道以及无漏的智慧,以此而断除。初始应先远离生贪欲烦恼之对境,如异性之容貌、声音等等皆当远避,以令内心粗显烦恼少起或不现行,则心不易散,心不散则闻思容易增上、细致;以闻思之力可知如何如理作意。进而生起正知正见,则烦恼缘非理作意而随增变得无有力量;烦恼随增无力,则暂时可以用种种方便对治或用世俗智压服,令不现行,究竟可以用无漏智将其永断。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依上所说断除烦恼,则必能现前和谐、稳定、安详、幸福的社会。

结 语

      社会的稳定和谐来自于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想要获得究竟永恒的幸福唯有对治烦恼而降临。幸福不会因每个人的所需不同、标准不同、爱好不同,而有不同的途径。唯有追随佛陀的足迹,才能踏上幸福之路,只有依靠佛法而修,才能构建自己的和谐,由每一个个体的和谐才能现前和谐的社会。

====================================

76、随眠:烦恼之异名


上一篇:何为戒 下一篇:菩萨四根本学处浅释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