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TH
WORLD YOUTH BUDDHIST SYMPOSIUM
相关报道 · SPECIAL REPORT
转载香港商报:专访索达吉堪布——批评是让人成长的一种因缘
  来源:转载香港商报 日期:2014-09-25 浏览量:3550

    「只顾自己」非君子所为 

传统印象中,出家人大多是一种隐居清修、超离世间的状态,因此,当索达吉堪布频繁外出讲学、弘法,甚至主动与人交流环保、公益等热点话题时,不了解他的人难免要犯起嘀咕。

对此,索达吉堪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的回应是:「有这种想法,可能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现。」他解释说,佛教分小乘和大乘。按小乘的观点,出家人追求的是自我解脱,他们应该在深山里修行,在行为上有各种约束,甚至连钱都不能摸。大乘的观点则与之不同,作为大乘行者,不光要考虑自我解脱,还有考虑将众生从痛苦中救度出来,只要对众生有利,有些事不但可以做,而且必须去做。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因此,身为一个藏地的大乘佛教徒,我不能只顾自己念佛, 我也有责任考虑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那种认为佛教徒应该永远在山里,是没有全面认识佛教。对我个人而言,最舒适的状态就是在自己的小木屋里读书、修行。但是,如果我只顾自己念经,就会失去帮助很多人的机会;如果我只想着自己的成就,而不关心其他人的利益,那是『小人』之心而非『君子』所为。我希望大家明白,在佛教的教义中,修行与利他并不相违背。


「入世」不会改变我 

从喇荣的清静之地走入繁华都市,讲学的对象从远离社会的修行之人变成梦想正炽烈的年轻学子,这一切是否会在堪布的内心世界激起某种程度的变化?

他说:「佛教徒的层次有很多,初学者为了环境的影响,比如刚开始有一些异教的书不要看,看了连自己的正见都不能确定。到一定的时候,便不太容易受世间的影响,可以看不同的书,可以从其他宗教那里学习有益的知识,也可以到世间去度化众生。具体到我自己,我一直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师,我待在佛学院的时候,每天都是在讲课;我外出的时候,每一天的课程也都是安排得满满的,除了讲课,我不会去嘈杂的处所,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外面的红尘,并不会使我自己的见解、信仰、价值观发生变化。甚至在外面看到一些『可怜』的场景,会觉得自己的修行条件是幸福的,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要理性对待信仰 

当上师下山去向世人弘法、与他们交流各自对社会的见解时,另一群人却在忙着「上山寻找上师」,其中不乏追随者众多的影视明星,一时之间,「仁波切」炙手可热。这种现象不乏争议,有人批之为「真时尚假佛法」。索达吉堪布则说:「这个现象,要分两方面看。」

对于「假佛法」,他指出:「现在,确实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佛教的旗号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上师,不是他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社会来定位,而应该是被佛教界认可了才算。就像如果有某人说自己是物理学家,那也不是他自己说了算,你得问问其他物理学家是否认可他的水平。所以,我建议想要修行佛法的人在寻找上师时,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提问,至少可以问一问其他僧人对他的看法、了解一下他的背景,然后再做决定。」

对于「寻找上师热」,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去追求信仰,有的人是在赶时髦,有的人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佛,但也有的人是因为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开始认真学佛,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因为对方是明星就认定他不是真心想学佛。

他建议红尘中的修行者,刚开始修行时,若有条件的话,最好先去一个比较清净的地方,花一定的时间学习佛教的理论,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基础概念,这一点很重要。但如果条件不具足的话,也应该让自己静心学习,不必非得等到「时机成熟」才开始。不是一定要放下一切去学佛才叫修行,要理性地对待信仰,因为,修行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阵子的事。

 

用佛法的力量回向批评者 

只要离开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就随时处于被旁观和拉着签名合影求加持的状态中,人们望向他的眼神,总是充满崇敬与友善。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不喜欢堪布?他又是怎样看待批判声音的呢?

堪布说:「出家以前,不喜欢我的人很多,因为我那时的脾气很暴躁,特别爱打架,后来在甘孜师范学校读书,还有同学恼得几年不跟我说话的。出家以后,我没有害过任何人,还是会有很多人不喜欢我,或者是一开始很喜欢,后来就不高兴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时你没有做坏事,也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不仅仅是我,世界上很多人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是嫉妒心,有的是其他原因,或者听到别人说了什么受到影响,我认为这很正常。」「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内心也不会太舒服,有时挺郁闷的,但都尽量用大乘佛法的力量来给他们回向,平复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反面的眼光、批评的看法不一定有害,它会促使你去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一些错误。一个人若总是处在赞叹、赞美的声音当中,便会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我认为,批评也是让人成长的一种因缘。」





上一篇:转载香港商报:跨宗教对话: 从低碳到低贪 下一篇:颁奖晚会顺利进行 本届大会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09-2013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