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第四课报道——坐看云起时:空性的力量
  来源:缘起赞沙龙 日期:2017-11-21 浏览量:8238


Lesson4   2017年11月5日和6日 

       一片叶子中包含日月星辰,没有阳光叶子不生,没有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上,包括我们本身。 
       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一个片段,佛陀到底证悟了什么?11月5日,法师以赋有诗意的语言开启了智悲沙龙课的第四讲,并与学员们共同探讨了佛陀的智慧见解。 
       《缘起赞》是对佛陀及其宣说之真理的礼赞。佛陀慈悲,在他还是太子时就毅然抛下一切荣华富贵,踏上了帮助众生寻求脱离苦海的真理之路。历经了外道修习、苦行等等方法之后,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万法的究竟实相——缘起性空,才是解除一切痛苦的根本所在。 
       那么,佛陀证悟的空性到底是什么呢? 
       空分为五种,即顽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断空(人死如灯灭,没有存续)、他空(马上无牛)、单空(破有执无)、妙有真空(空有不二)。佛教了义的空性实际是妙有真空,或《缘起赞》中所说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即远离了“生灭来去,一异常断”各种边执、戏论的境界。若要理解这样的妙有真空,就需要了知何为“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在世俗谛中,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百态只是一种现象,而在胜义谛中,我们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相似地理解“二谛”,就比如:我们看到的杯子其实是由原子甚至更小的粒子组成,而身体其实是由寄生虫聚集而成。
       而佛真正证悟的境界则摒弃了所有的烦恼、分别、执著,即光明离戏的境界,或者说是究竟的现空双运的境界。《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说:“ 现空双运有两种: 一是菩萨出定时所见世俗缘起与空性的双运,这是暂时的现空双运;另一种是诸佛菩萨入定时所见无生空性与大光明的双运,这是究竟的现空双运。”然而,对于我们而言,各种缤纷的外境则被认为是实有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沉迷在心的变幻上。心好比一面镜子,镜中景象如梦幻泡影一般,并非实有,可是我们往往容易沉迷其中,如飞蛾扑火一般去追求欲望的短暂快乐,在无始劫中痛苦地辗转轮回。
       那么,外境是否真实存在呢?
       小乘经部师用“生似决定理”来论证。他们认为有三点理由来成立外境中有实有的无分微尘组成粗大的色法。首先“生”,即与眼识同时生起的所缘相,如看到高山的影像,就能证明高山是存在的;其次“似”,则是心前所显现的高山影像与高山相似,如同望远镜中看到的楼房与望远镜外的楼房相似一般。因此“生”、“似”共同决定:没有外境的高山色法存在,就决定不显现高山影像,以外境高山色法为因,眼识中高山的影像才能显现。因此,外境中必定存在实有的无分微尘,并由其构成粗大的色法。
       与此对应的是大乘唯识师的破“生似决定理”。首先,他们破“生”。一个法的生起和外境上有色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梦中没有实有的外境,却可以起现眼识,见到山河大地。因此梦中前前的眼识可作为后后眼识的因,而它并不需要真实的外境为因而产生。因此眼前显示的图景不必以外界实有的色法为因。此外,其从五个方面来破“似”:一、影像的相粗显,极微的相微细;二、影像可分,极微不可分;三、影像可见,极微不可见;四、影像可以观察,极微无从观察;五、影像不是独立存在的,极微则是独立存在的。
       不难看出,“生”和“相似”这两条理由,并不决定外境有微尘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有外境存在,这仅仅是业和烦恼的作用。如是分析,了知外境并非实有,而其实心识亦是观待境来成立的。由于观待而成立的事物都不可能具备实有的自性,因此対境是假的,心识与其相观待之故,亦非实有。
       此外,法师还重点指导学员们观察“人无我”和“法无我”。
       “我”到底存不存在?在头、手、脚、五脏六腑之外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我和支分是否是他体的方式存在?如果我和支分不是他体的关系;那么,我和支分是不是一体的关系呢?若是一体的关系,那么在手、脚、头、五脏六腑上都没有一个我,我在支分上是否存在呢?......
       思维过后,我们会发现,我和支分的关系好比木车与车的支分。所谓的我并不具有支分,与支分之间更不是一种能依所依的关系,也不是支分的积聚,或按一定次第组合在一起的“人”的形状。因此,实有的“人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破“法我”上,法师重点运用金刚屑因的方法讲解。所有万法都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来的。生活当中所经历的一切,虽然看上去存在,但是绝非实有,它们只是一个假象而已,可以说仅仅是幻觉的显现。但我们潜意识中却执著万法具有实有的自性,认为它是独立的、单一的、永恒的。
       佛法的空性是“治愈系”的空性,真正明白了才能够彻底根除三有轮回中的痛苦,才有机会体悟佛陀所证悟的离戏空性的智慧。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由于对万法实有的执著,热恼病、忧郁症、厌世症、妄想症等横行,而真正了达了空性的内涵,我们自然就能获得对治的方法。
生命是缘起缘续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而我和你都非实有存在。因此,我们要常修自他交换,修持善法,只有这样,爱才能够在彼此之间传递。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坐看云起”的从容与淡定。

       在沙龙的最后时间中,法师带领学员们进行了一场简短的禅修,通过思维我和支分的关系共同观察了“我是谁”,我是否实有存在。


       在辅导课程后的第二天(11月6日),法师和学员们又针对两道问题展开了研讨。
       1.如果在“六尘绕中尘”的理论中,无分微尘互相接触,就会有“须弥山纳入芥子”的过失,既然如此,为什么《华严经》中“一尘中有尘数刹”的观点就可以成立呢?
       2.如何运用空性的理论来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烦心事?
       讨论后,法师对第一个问题作了总结。 
      “六尘绕中尘”的理论要从部分接触和完全接触两种情况来看。若是部分接触,六尘和中尘就存在接触和没有接触两个部分,如此即成可分,与其无分的承许相违;若是全分接触,则六尘须全部融入中尘,则无法成立万法大小的差别,须弥山也如一个极微一般大小。因此,无论相互接触或不接触都存在过失。
       理解这个理论的关键点在于只要执著万法实有,就会有如上的过失。
       而《华严经》中的“一尘中有尘数刹”则涉及到华严境界的问题,从离戏空性的角度来看比较好理解。万法的本质是离戏空性的,真空可生妙有,小可容大,一多相即。 “一尘中有尘数刹”就如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那片飘下的叶子,一切万法都囊括在其中。
       至于第二个问题,核心在于空性也是观待缘起的,空性缘起无二无别,而并不是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 
       那么,如何运用空性的智慧来对治世间的痛苦呢?我们应当认知到:痛苦本身并没有自性,而是我们的执著令自己一直深陷其中。我们要坚信痛苦在显现的当下就可以改变,我们应当期待事情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任何対境现前,时时刻刻都要谨记,不能舍弃自己的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本身就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空性强调的是放下执著,在烦恼面前,我们应当运用自他相换等方法来进行对治。只有痛苦、烦恼、分别念越来越薄弱了,我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自在,最终才能越来越接近于空性的真谛。  
上一篇:《缘起赞》第三课报道——迷幻之道:佛陀说什… 下一篇:《缘起赞》第五课报道——醒梦空间
Copyright © 2009-2013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智悲佛网   索达吉堪布新浪微博   索达吉堪布官方博客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