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理想地球

2015《佛子行》《弟子规》

网站首页 > 理想地球 > 2015《佛子行》《弟子规》
想要顺利往生,临终时的环境很重要
来源:沈春晖 日期:2018-06-10 浏览量:596


       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身为在家佛教居士深知此理,一方面在世间依于暇满人身,在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下系统闻思修行,另外一方面对于临终往生之事尤其重视,待之犹如人生大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居士的临终往生需求往往受到养老模式的限制而不能得到圆满,为此笔者针对居士的临终往生需求和常见的养老模式之间的匹配情况作一次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01、符合佛教显密教义的临终关怀方式
       符合佛教教义的临终关怀方式是应佛教居士独特的往生需求而产生的。人生在世,生死事大。尤其在临终时面临四大分离之苦,即便对于平时修学有度的居士,如理如法的临终关怀及助念超度对于顺利往生也是极为关键的,如《闻解脱》所言,临终时刻为“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虽说临终时是往生解脱还是堕入恶趣,更多地取决于平时的精进修持,然临终时刻的如法关怀同样极为重要。此时如果顺缘具足,助念超度得当,亡者死后或藉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或在中阴显现后,能藉由《闻解脱》的超度之力以及助念之力而认取法身光明,当下了悟实相而证得佛果,至少也能避免误入恶趣。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非是已得成就者,否则,普通居士临终顺利往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根据《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的指示,“人之初死,外气虽断,内息未绝,为识闷绝位(俗称昏厥),其中停留时间,常人为三日半,若有定力之人,亦有为期四日或一七之后,神识方能完全脱离者。行法时一切布置,除依经中规定外,无论在病人前或停尸处,务须保持清静,不得人多语杂,使病者死者神识不宁,尤忌家属号哭及宰杀生命。惟为死者安全起见,决不可朝死而夕即焚。”本书的中文版译者孙景风居士根据西藏临终关怀的传统在前言中提出:“在都市,死后辇入殡仪馆冷气间,停至三日后再殓;在内地若无冷气设备,或权以薄棺暂殓,经过一七再焚。按经中所示,在死者外气未断之前,家属应预移其体作狮子卧式,即所谓‘吉祥式’。按显教饬终各书所述,在人濒死之际,四大分离,不宜触动其体,致增其痛苦而生嗔,以致不得往生。即为之著衣,亦当在死亡后至少经过八小时,方得为之。”
       净土祖师印光大师对于临终往生亦作开示:“然人于临终, 所最要紧者, 全家眷属预为助念。若家道丰足, 又当请僧俗莲友助念。念至气断后, 仍不一动。照常念至历三小时后, 方可料理揩身换衣等事。如此助念, 决定可以往生。不可常以手探其暖凉。若神识未尽去, 一经手触, 或致发生瞋念, 则误事不小。光说此者, 以冀汝母临终时, 不致有所遗误也。”  
       显密大德及经典均对往生时候的临终关怀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应当事先做狮子卧姿势
       应当帮助亡者向右侧侧卧,两腿微屈重叠,右手枕于右首之下,左手放于身体侧面上方,如佛陀入于灭定的卧佛姿势。
       2. 亡者身边应当维持清净庄严的环境
       应避免噪音、嘈杂和吵闹,以免扰乱亡者的心识。另外最好于亡者居士头部上方放置或张贴佛像并进行各种供养,头边放置转经轮等,身上放置具有解脱利益的各种加持品等。
       3. 避免立即触摸亡者身体
       亡者断气后应当避免立即触摸亡者的身体,而应当等待至少3日半后方可触摸亡者并行揩身换衣之事。
       4. 家属尤其应避免在亡者身边哭泣悲诉
       绝对避免在亡者身边哭泣,以免引起亡者的神识对亲人产生贪执而影响往生。
       5. 绝对避免杀生
       在往生的微妙时刻,应当绝对避免杀生,以免亡者由此因缘而堕入恶趣。
       6. 安排往生助念
       最好能够请亡者生前的上师、法师及道友到亡者身边助念,当然也可以邀请具有清净戒律的僧众助念。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如法的临终关怀对于外部条件的要求,特别是亡者家属的如法行为以及全程配合是比较高的,对于现行的大多数在家居士来说并不容易达成。
       02、居士在临终往生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居士家庭,尤其是中国城市家庭,由于历史等原因,信仰佛教者相对较少,很多居士的家人均不信佛,再加上专业的佛教临终关怀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法律环境也不完善,即使留下遗嘱,亡者的个人权利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故而居士在临终往生时会面临很多具体的困扰,这些困扰很可能变成居士在往生过程中的极大违缘而障碍顺利往生,正如印祖所说:“临终一关, 要紧之极,即平时功夫得力, 若遇不知法门之子孙破坏,则便留住此世界, 不得往生矣。”根据本人的学习及经验,具体表现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安静的往生环境
       居士临终前大都被家人送入医院治疗,所以不得不在医院病房中度过最后的时刻,临终前亡者往往身不得自由,任由家属和医生护士安排,最终多在医院死亡,无法获得往生所需要的清净环境。由于亡者的中阴身对于外界的敏感度提升七倍之多,嘈杂的环境极易扰乱亡者的心识而阻碍往生。除非特殊关系,在医院中更难摆设、悬挂佛像等三宝所依物,减少了往生的顺缘。
       2. 死后身体过早被人触碰
       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居士的家属或周围人对佛教教义无有正信,而依照陋习或习惯在亡者断气后立即为其擦洗身体并更换衣物。这可能是因为家属担心亡者身体变硬后无法替换衣服,而穿一套干净衣服上路是对亡者的尊重等等。其结果是亡者身体感受到犹如“生龟剥壳”般的巨大痛苦,很可能在那一刹那生起嗔恨之心,并以此因缘而堕入恶趣。
       3. 家属在亡者身边哭泣
       传统的民间习俗认为人死后应该要哭灵。亡者死后其遗体被停放于灵堂三日供亲戚朋友瞻仰告别,告别时亲人朋友应该要哭泣流泪,越是哭得厉害越是被看作情真意切,而不哭则被认为不孝或无情,这种习俗已经演变成颇为流行的所谓哭灵文化。家人过世后,其家属甚至花钱邀请专业的哭灵人员来现场哭灵,希望通过此种做法让丧事显得隆重,同时感染到现场人员,增添悲哀的氛围。如此的颠倒行为虽然为生人增添了虚荣,却只会让亡灵对轮回徒增烦恼而不得解脱,实在是愚痴至极。
       4. 家属亲友在悼念亡者过程中杀生
       在告别仪式后,依照中国的传统应该吃“豆腐饭”,也就是全素宴。可是时值今日,由于社会传统信仰被极大破坏,现代人更多讲究面子,前来告别亡者的客人都会向亡者家属送上白包(慰问金),而亡者家属拿了白包则认为(或被认为)应该以丰盛的酒菜招待感谢前来与亡者告别的亲戚朋友,所以大肆杀害鱼虾猪牛羊等招待客人,而以“豆腐饭”招待客人反而被认为是过时的吝啬之举。如此大规模杀生对于亡者而言会感受到极大的恶业,增加了往生的难度,倒是为堕入恶趣增加了更多的可能。
       5. 家属不能配合往生助念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少亡者的家人不信佛,往往依据自己的习惯快速办理亡者的丧事,根本没有考虑到亡者的往生需求。出于自己的种种想法和需求,很多时候都会拒绝亡者生前的佛教道友提出的往生助念要求。
       以上仅列出一些主要的问题,事实上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城市居士想要得到如法的临终关怀和往生协助是相当困难的,这是非常现实的情况。
       03、养老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要想得到如法的临终关怀和往生协助,我们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身体安置于一个如法的环境中,再假以法律手段使流程可控,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预测自己的生死,不太可能在自己离世之前才从容不迫地为自己创建一个良好的往生环境。为此我们不难理解,如法的临终关怀必须与适当的养老模式结合起来,前述的种种问题有可能通过恰当的养老模式来得到解决。以下将对国内居士可能采用的几种主要的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居家养老模式
       由于中国传统的孝亲文化,子女后代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也多喜欢与晚辈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比较倾向于这种养老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居家养老正在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而形成新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一般而言,如果家人能够尊重老人的佛教信仰并提供一定的空间和自由,那么这种养老模式对于临终关怀和往生超度是比较有利的。但如果家人不信佛又不尊重老人的权益,这样的养老模式就非常可能带来以上描述的种种往生违缘。
可能的对策:居士在平时就要对家人进行佛教思想方面的宣导,至少要争取得到家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尊重,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家人了解临终关怀和顺利往生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如法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恶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订立遗嘱,委托律师监督执行的方式施加一定的外在强制力,甚至可以将遗产的继承分配等权益与家属对于遗嘱的尊重执行程度挂钩,委托律师进行一定的监督。当然对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在家居士而言,就有更大的自由来安排自己的往生事宜,当然也同样可以借助于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往生权益。
       2. 敬老院和养老院模式
       养老院又称为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周边空巢老年人、孤独老年人、半自理及不能自理的瘫痪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照料、基本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这类养老机构一般都属于公益性质,由政府和集体出资经营,并接受社会善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商业性中高端养老院,又称“养老会所”,为入住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全面与人性化的服务,当然也会收费颇高。
       无论是公益性质还是商业性质,这种模式对于居士的临终关怀和往生需求而言其弊端是显而易见,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养老机构缺乏佛教文化的注入,服务管理人员缺乏符合佛教教义的临终关怀知识和理念,也不具备居士往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按照内部既定的流程程序化处理丧事,个别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人员甚至对亡者的身体简单粗暴,这对临终往生是相当不利的。
       可能的对策:居士在入驻养老机构之前就应该仔细地考察,除了签订相关的法律合同,还应该观察养老机构处理其他亡者的实际方式方法,如果养老机构的确无法配合,则应该考虑其他的养老方式。
       3. 老年公寓模式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为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且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住宅。老年公寓属于商业房地产的范畴,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老年公寓的资金回收主要来自入住的老年人,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负担能力的中高收入的老年人才能选择入住老年公寓。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老年公寓有独立的居住空间,比较适合在家居士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开展修学活动,同时个人对自己的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能力,可以与外部的道友和临终助念组织保持密切的关系,确保自己能够得到如法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居士养老模式。但如果家属和公寓管理者没有佛教意识,依然可能会对自己的往生造成违缘。
       可能的对策:应该与自己的家人和公寓管理机构签订协议,利用遗嘱和法律手段依法保障自己的权益,事先指定委托人操办往生助念和身后事宜,并委托律师监督执行,以免出现过世后被人任意摆布的被动情况。
       4. 佛教安养院模式
       佛教安养院是由佛教寺院创办的养老机构,这种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梁武帝时期,就有佛教寺院创办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唐朝武则天时期有“悲田养病坊”,宋代也有由寺庙收养贫病老人的居养院和安济坊等“福田院”。随着中央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佛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十分高涨。根据调查,闽浙苏三省佛教界已经兴办养老机构22个,占地几十亩至一二百亩不等,床位最多可达五百多张。国内比较典型的有福建瑞竹岩寺的“瑞竹岩大家庭养心苑”、杭州灵隐寺的“安养堂”、苏州寒山寺的“和合安养院”,以及五台山普寿寺的“清泰安养园”等。
       佛教安养院是居士养老的绝佳选择,一般而言安养院都靠近佛教寺院,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对居士的日常清修非常有利,且都提供往生助念等临终关怀服务。突出的问题是佛教安养院投资巨大,床位房间数量也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居士养老需求;此外安养院的临终关怀流程可能会受到不同佛教宗派的影响而与居士个人的习惯和愿望产生某些差距。
       可能的对策:在家居士或许可以与佛教寺院等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因缘具足的时候为自己谋得一床之地;有实力的居士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兴建工作中,支持寺院发展佛教养老事业,自助助他。为了避免由于宗派和个人习惯不同而产生的临终关怀方式的差异,可以事先与相关管理方沟通并达成理解,可以在临终之际指定外部的助念组织前来为自己助念。
       5. 建议一种新模式:针对特定居士团体的需求,自助定制老年公寓
       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居士们事实上按照各自的传承和流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佛教学习组织,有的地方团体甚至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了功德会、协会、基金会等以实现组织的正规化管理。未来这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组织完全可以介入到养老地产的开发活动中,根据共同的养老需求与老年公寓开发商合作,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公益性老年公寓。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内部预定来组织,而会员则可以通过购买、租赁,或者将自己的现有房产通过银行抵押来购买老年公寓。定制的老年公寓可以按照本传承和流派的特色进行装修、组织和运营管理,通过业主委员会实现自主购买外部服务,同时可以与自己的传承和佛教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这样既解决了养老及临终关怀的问题,也可以充当佛教道场开展弘法活动,为居士的日常修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互助模式由受益人自发组织,故而有很高的积极性,也不受寺院地理位置和资源的局限,具体的开发工作可以在佛学组织中物色发心人员牵头组织实施。事实上由于这种模式的商业地产性质,各种证照比较齐全,比佛教安养院更容易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优惠。这种互助模式对在家居士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帮助,值得进一步探索。
       04、圆满往生的内因与外缘
       城市居士由于其佛教信仰而对临终关怀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圆满往生并不会自动实现,要想成功,我们就必须付出努力,一方面抓住暇满人身以精勤修习,同时也要争取创造往生的外部顺缘。
       要想圆满往生,居士必须重视生前的修为。虽然说临终“如马随辔头所转”,是“上去下去之关键”,但临终其实并非往生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的修行非常重要。”他们用自谦之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一味地把往生大事依赖于临终关怀和念经超度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趁活着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暇满人身精勤地积资净障,努力修行,到时候依靠上师的窍决,即使外部环境差一点,也应该能够成功往生。
       要想圆满往生,居士除了活着的时候精进修行,还需要接受临终的挑战,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往生环境。这方面需要居士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自他设计一个比较现实的良好的养老模式,这也是为圆满往生创造重要的外部助缘。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努力,相信佛教居士最终能够得到如法的临终关怀及往生顺缘,实现解脱大业,圆满自己的佛教人生。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适合佛教居士临终往生需求的养老模式浅探》,内容略有删改。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2015《理想地球》专题页面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